【唐山苗木】
提要:对1976年唐山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过程及内容进行了回顾总结,提出了震后规划的一般性特点及唐山震后规划的特性,对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的实施效应及实现度进行了初步分析,较后,阐述了对城市震后规划的若干思考。
地震是“百灾之首”,在人类文明史上,以文字记载下来的较早的自然灾害便是地震。地震是使人类几世纪才能造成的文明毁于一旦的巨难,达尔文说:“……人类无数时间和劳动所建树的成绩,只在几分钟之内就毁灭了;可是,我对受难者的同情,比另外种感觉似乎要单薄些,就是那种被这往往要几个世纪才能完成,而现在一分钟就毁灭的情景所引起的惊愕的感觉……”。
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地震是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,是一场被世界称为“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”的巨祸奇劫,造成了24万人死广,16万人重伤,一座重:正业城市毁于一旦。这次地震是中国少有的惨例,也是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较悲惨的一次(表1)。
我国所面临的地震灾害环境十分严峻,全国位于地震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5%,其中100万以上人门的大城市占70%。在广阔的高烈度区内生活的人口已接近9亿。从历史角度考察,地震并不是与我们遥不可及,相反某种程度上其已成为一种“常态”(图1)。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》颁布施行10周年之际,在唐山大地震32周年之际,在汶川5.12大地震灾后规划和重建全面展开之际,回顾唐山震后规划建设的历程,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,对建设安全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深入的思考,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。
1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的过程及主要内容
1.1背景
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,是连接华北、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。市区位于唐山市中部,东、北与滦县交界,南与丰南县接壤,西与丰润县毗邻(图2)。
1976年7月28日的大地震,使百年工业城市瞬间被夷为废墟,铁路交通、邮电通讯、供电、供水完全中断,道路桥梁、工厂设备和农田水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,生产性建筑倒塌和遭严重破坏的达80%,生活建筑倒塌和遭严重破坏的达94%,具体的地震受灾地区如图3所示。震后,国务院联合工作组和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河北等14个省、市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先后抵达唐山灾区调查研究,参与唐山重建规划。1976版的《河北省唐山市总体规划》的编制工作即在此背景下展开。
1.2规划编制过程
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可以分成编制前期准备、规划编制、规划批准、规划修订等几个阶段,各个阶段的时间跨度、过程以及相关情况如表2所示。
1.3唐山震后重建规划内容
1.3.1规划指导原则
党中央、国务院为震后唐山的发展确定的总目标为:将新唐山建设成为科技发达、经济繁荣、生活方便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。重建唐山的指导思想大体可概括为:①城市规划建设应反映所处地区的特殊性,考虑工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制约条件;②应充分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、物力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条件,促使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。具体的震后重建规划的指导原则于1976年9月15日提出,概括如下:①备战备荒为人民;②集中发展小城镇,限制发展大城市;③工农结合,城乡统一;④有利生产,方便生活,先生产后生活;⑤搬迁原有严重污染企业及位于压煤区和采空区的企业和建筑。
1.3.2 选址及城市空间结构
唐山市是以100多年前开滦煤矿的发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,陶瓷、煤炭、水泥等重工业是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推动力。图4清晰地展示了建国前唐山市区形成和空间发展的历程。地震前的唐山城市格局由主城区和距其东部25km的东矿区两个片区组成。出于震后城市生产生活安全的迫切需要,城市空间结构和选址的规划变得尤为重要。当时,城市选址有两种意见:一是原地重建;二是异地重建。两者各有优缺点。原地重建可以:①保留唐山的产业体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特色;②减少搬迁征地费用,节约土地资源;③有利于城市原有基础设施的利用;④向世人展示唐山重新耸立的决心。而异地重建则可:①有效避开地震活动断裂带;②空出压煤区;③节省原地重建的清墟费用。较后,规划采用了混合型的布局方式,除在老市区安全地带的原地重建并适当向西、北发展外,将机械、纺织、水泥等工业及相应生活设施迁至主城区北部25km的丰润县城东侧建设新区,选址基于其所具有的以下特点:①破坏较轻;②土地不是高产农田;③10km2内无村庄,无需搬迁;④依托丰润县城发展新区,易于组织。由此,唐山城市被有机地分散成三大片区:中心城区、丰润新区和东矿区。从而形成南、北、东三足鼎立的“一市三城”的分散组团式城市布局结构(图5)。
下一页
本文共 4 页,第[1][2][3][4]页